时间:2023/1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xxzywj.com/m/

《论语·卫灵公篇》是《论语》的第十五篇,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强记的吗?”子贡答道:“没错,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道理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这里的赐是端木赐,也就是子贡。

这句话其实不太好理解。在我们看来,孔子当然是博闻强识的。但在这里端木赐和孔子对博闻强识给出了不同的理解。

子贡认为孔子知识渊博、基本功扎实。这当然是博闻强识,这也符合我们对博闻强识的理解。但孔子所理解的博闻强识是把讲的东西、学的东西,一以贯之的去实践,去做到,而不是单纯的背过了,学到了。

这个“一以贯之”之前在《里仁篇》说过,那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将其解释为忠恕之道。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说:“由啊!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

这句话看着字面感觉很简单,其实也不好理解。接下来我说的是我自己的观点加上查阅资料整合出来的。

这里的由就是子路,我不介绍了。《论语》读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子路为人孝勇刚直,行为品格接近仁德。

孔子在此对子路感叹“懂得德的太少了”。既是孔子对子路的信任与期待,同时又是对当下人们品行的失望,和对世风日下的强烈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实行仁德教育的迫切使命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够无所烦劳而使天下大治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修养好自己,居位听政罢了。”

有必要说一下“无为而治”的问题,孔子所谓的“无为而治”是指处于最高位置的领导人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是说人们要清静无为。其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反映了。舜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圣王。孔子之所以十分赞赏大舜无为而治的政治,是因为留恋三代的礼治。舜对人对事小心恭敬,安闲从容地施以仁政,故能无为而治。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如何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事要笃实敬慎,即使到了野蛮的地方,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事不笃实敬慎,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

站立时,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在车上,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几句话写在束身的大带子上。

好久没说子张了,借此回顾一下。颛孙师(公元前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唐开元二十七年(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加封“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年)改称“先贤颛孙子”。陞十先哲位,淮阳县祀文庙东庑。

解释一下所谓“子张书诸绅”。意思是“子张把这几句话写在束身的大带子上”。在孔子的年代,没有今天的笔记本、手机可以随时方便的记笔记。所以每当有学生提问,孔子当场有感而发的时候,学生们就把笔记抄在束身的大带上。

“言忠信,行笃敬”。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这句话中言和行都包括在其中,这既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真正直啊,史鱼!国家政治清明,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混乱,他也像箭一样直。真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混乱,就能退缩而藏身。”

蘧(音“蒲”)伯玉之前在《宪问篇》说过这个人。

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吴国的延陵季子经过卫国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柱石之臣。

关于史鱼的正直,我说一件比较著名的事。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年),卫国的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告诫他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孔子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所谓“如矢”,就是像箭一样,形容其直。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卫国贤人,都是正直之人。但其行事风格差别巨大。史鱼正直,不论国家是否有道,他都保持不变。蘧伯玉则不同,他只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才会出来做官。如果国家政治混乱,他就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孔子在评价史鱼时,用了一个“直”字。而在评价蘧伯玉时,说他是是能屈能伸的“君子”。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他说的话,却不同他说,这就会错失了人才、朋友;不可以同他说的话,却同他说了,这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人才、朋友,也不会说错话。”

这句话应该是是经验之谈,或者是对生活的感慨。具体孔子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说的,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这个道理很简单。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损害仁道的,却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道的。”

这句话概括起来就叫“杀身成仁”。我不说“舍身取义”是因为“义”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这句话其实激励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在家国危难、天下危机四伏时;在面临国家存亡、民族危机时,能抛头颅、洒热血。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如何修养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计做好,一定先要磨快他的工具。住在一个国家,就要侍奉它大夫中的贤者,交往它士人中的仁人。”

这里说的“工”指的是工匠。孔子把“工”归在小人一类,在《论语》中很少提到。这里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为数不多的对工匠的描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都非常熟悉,孔子这其实是想告诉子贡,学习和实践仁道其实有方法的。就像一个工匠那样,在干活之前,先要准备好各种工具,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同样的,实行仁德的方法,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做有助于提升你自己仁德修养。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武》之乐,排拆郑国的曲子,疏远巧言善辩的小人。郑国的乐曲放纵,巧言善辩的人危险。”

要理解这段话,我们得拆开说。什么是“夏之时”、“殷之辂”等~

所谓夏之时,就是夏代的历法。其实夏商周三代历法是有差别的,其主要区在于新年的第一天是从那一天开始的。我们以夏代历法标准,周代历法是以夏代历法的冬至为岁首,差不多相当于夏历十一月;商代的历法的岁首是在夏代历法的十二月。那么孔子为什么说“行夏之时”是因为相较之下,夏历的历法更符合自然规律,更方便人掌握时令,便于农业生产。

所谓殷之辂,指天子所乘的车。周代的车制分五种。殷代的车只分三种。关于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有了以畜力拉动的车,至少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是商代中期前后,更早期的车尚未发现。

周之冕,指的是周代的帽子。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周礼,帽子是周礼文化的一部分。

所谓韶、舞,韶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舞,一般认为通“武”,就是周武王克商之后作的舞乐,孔子曾评价说“尽美矣,未尽善矣”。

这几点讲的都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乐制度的根本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他主张“复古礼”,但他没说过什么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

他讲的这几条,是从尧舜禹、夏商周三代圣王的规模和气象中提炼出来的,这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天下大治的愿景。如果再排除掉荒腔不雅的郑国流行音乐,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整个社会风清月朗,那就达到三代圣王的盛世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远虑是一个大的历史尺度,立足于长时段,从全局视角来观察、思考、判断;近忧指的是眼睛只看见当下,只顾短期局部利益。

这句话单独存在没有具体语境,我们也无从考证这句话究竟是对何人所说,为什么说。但是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某个具体的生活经验,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足以为后人思考问题提供宝贵经验。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没见像喜好美色那样喜好道德的人。”

这句话在《子罕篇》里说过,卫灵公带着南子在国中招摇过市,让孔子坐的马车跟随其后,孔子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说:“臧文仲是个嫉贤妒能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明知道柳下惠有贤德,却不举荐他一起在朝为官。”

先简单的说一下臧文仲和柳下惠。

在《公冶长篇》里就说过,孔子曾批评臧文仲身居高位,累世公卿,且很有智慧。但他为养一只蔡地大龟而大兴土木的种种表现看来,孔子很是不以为然,认为他智慧有限。这里对他的批评更不客气,直接说他是个窃居官位的人。窃位,意思就是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再介绍一遍臧文仲,臧文忠是一个带有谥号的称呼,他原名叫臧孙辰。臧氏家族是仅次于三桓的鲁国大家族。

臧僖伯曾孙,臧僖伯名彄[kōu],字子臧,谥僖,为鲁孝公之子,其后代以臧为氏,故称臧氏。祖父臧孙达,谥号臧哀伯,事鲁隐公、鲁桓公、鲁庄公三朝。祖父死后继承鲁国卿位,事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鲁文公四朝。谥号臧文仲。死后由其子臧孙许继承卿位,谥号臧宣叔。

这里提到的柳下惠,也是春秋中期鲁国的大夫,著名的“坐怀不乱”,说的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

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7%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