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在此项目中,被列为世界遗产的58个遗产点中,单单河南就占了7个:洛阳含嘉仓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但是,由于古蔡河荒芜已久,旧迹留存不多,已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其实,丰富纵横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陈州大地上孕育出了独特的人文文化,历史不会被遗忘。

每一朵浪花,都有根源。淮阳的古运河(蔡河),比起其他地方,多了太多的诗情和故事。战国以来,淮阳的古运河滋养着繁荣的陈州,从此桨橹不断,涛声阵阵。从开封到汇入颖水公里的水路,在淮阳境内的就占了50余公里。陈州这个码头上,不知停泊过多少来往的客船,他们为了北上南下,甘愿飘零湖海。

书接上回,话说楚汉战争打到汉四年八月,双方都不想再打下去了。尤其是项羽,兵疲粮绝。于是达成协议: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楚汉中分天下。中分天下的分界线,就是鸿沟。故道从今河南省荥阳市引黄河水,至淮阳流入颍水。以此为界,西为汉,东为楚,这就是所谓“楚河汉界”。

鸿沟最早的雏形,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一条水道。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两岸居民深受其苦,大禹利用黄河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疏浚河道,开沟挖渠,引流荥泽的洪水,合通四海,平息了水患。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

鸿沟向南经淮河、邗沟与长江贯通;向东通济水、泗水,沿济水而下,与淄济运河联通;向北通黄河,沿黄河向西,与洛河、渭水相连,又有圃田泽作为调节,水量充沛,各相连的河道,水位相对稳定,有利于水利运输,而且便利沿岸的农田灌溉。这条运河除了发挥水上交通作用外,还可以灌溉大片农田,促进这些地区的繁荣,形成了重要的农业区、手工业区和繁华的商业区,并将黄河流域经济技术科学文化输送到两淮和南方地区。

晋代文学家张协在《七命》中特别指出“大梁之黍,琼山之禾,唐稷播其根,农帝尝其华”。可见沿蔡河一带的农作物久负盛名。

事实上,早在秦代初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就利用鸿沟水系和济水等水路交通网络,把从南方征集的大批粮食运往北方,在荥阳东北的敖仓储存,以应对战争需要。到汉代鸿沟更名为浪荡渠(渠水、蒗荡渠等),《汉书·地理志上》河南郡荥阳县:“有浪荡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泲水即济水,“首受泲”,是指鸿沟引济入运河,形成了从陈(今河南淮阳)入淮河支流颍水的运道。《汉书·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颜师古注:“郊谓交通冲要之处也。”古淮阳郡治陈县始终为豫东重镇、交通要冲,无疑是由古运河在水运交通上重要的地位所决定的。

就连司马迁也在《史记·河渠志》中以少有的赞赏口吻描绘它的作用,“此渠皆可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自古扼要塞者,敢于问天下。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抢先占领了鸿沟下游的古陈地,扼住了秦朝的南北水路,揭竿而起,天下景从,从而沉重地打击了秦的统治。

如今的鸿沟古迹,已然无处可寻。但它所创造和改写的历史,却成就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鸿沟”。无论是“汜水鸿沟楚汉间,跳兵走马百重山”中的意象,还是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都是这条古老运河流淌至今的文明浪花。

《水经注·渠水注》载:“渠水自济(泲)水分出后,东流径今开封南,折而南流,径今陈留西、淮阳县东,南流至今沈丘县(古项城县)北注入颍水。”渠水在汉魏时为南北水运交通的重要航道。魏晋以后改称沙水、蔡水。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因军事行动顺蔡水而下,经颍入淮的情况屡见不鲜。北魏时代渠水仍为“漕运所由”,并置粮仓于陈郡以备漕运。在清代志书里有关于淮阳城周边两处仓城的记载,《顺治十七年陈州志》载,“贮粮台,在州城五里,俗呼平粮冢。其高二丈,其大顷余,有四门,林木郁然。未详何代所筑。”从现代考古情况看,为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方形古城遗址;《乾隆十二年陈州府志》:“古粮城,在城北一里许,蔡河滨,门上有楼,绕以周垣,旧以贮江淮漕运之粮。”不知何处为北魏时当年所置粮仓?恐怕还需要将来的考古来证明。

南来北往的船只沿着蔡河迤逦而下,扬帆操棹,桨声欸乃,构成一幅农耕时代相当典型的远行图。隋唐时期,由于经济中心移至东南地区,南北漕运重任为汴河所替代,蔡河渐降于次要地位。唐朝后期军阀混战,汴河因战争而遭到阻塞,“东南传输者不敢由汴渠,自蔡水而上。”蔡河运输渐得恢复,曾一度繁荣。晚唐以后连年不修,水源缺乏,蔡河淤浅。

五代时期战火纷飞,对于蔡河的治理疏浚,主要用于运兵送粮,方便军事及京师漕运。五代除后唐均择都开封,后周显德元年(年)四月为伐南唐需要,宰臣李谷主持,又开始疏浚蔡河河道。显德六年(年)“自大梁城东导汴水入蔡水,以通陈颍之漕”。淮阳“又于近城凿渠,筑仓城,以便储守。”北宋初用兵东南,再次疏浚蔡河,并另辟水源,设置斗门,堰水通航,“陈蔡之粟自此入汴。”后经北宋时期的继续疏治,为汴京四大漕河之一,“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成为中原航运网中联结沙颍河、淮河等水道的主干。

这条缓缓东流的古运河,于北宋时期达到繁华的顶点。北宋史学家刘攽在《自蔡河至陈州》一诗中描写了蔡河至陈州这段运河商旅云集、舟船往来的盛景:“舟行过林樾,密树相排挤。仰视青冥天,飞鸟犹不移。”

北宋乾德二年(年),闵河和蔡河成为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航运网中的两大支线。开宝六年(年)三月“始改闵河为惠民河”,此后,蔡河也通称惠民河。其故道就是循古沙(蔡)水自开封东导汴水,南经通许、尉氏、扶沟至淮阳北,分为沙、蔡二水进入颍河。

由于惠民河地处平原,河面窄、水源少,受天然降雨影响明显,时而水浅阻航、时而泛滥成灾。北宋王朝非常重视对惠民河的疏治和另辟水源解决通漕用水问题。据《宋史·河渠志》和《玉海》记载,建隆元年(年)四月,“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以节水,自京距通许镇”。第二年,又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人浚蔡水,南入颍川”。同时,“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为蔡水开辟了新的充沛水源,基本上满足了用水需要。

鸿沟,历史悠长,隔世经年,却又仿佛行去不远,时而就在身畔。多少秦汉风烟、唐宋人物,若太昊陵前的一缕香火,明灭之间,依然春秋轮转。北宋开封因河运成为“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的帝都,这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城内人口众多、商业密布。城内城外数十万人驻军、数百万户居民,需要保证粮食和物资供应,大力发展南北水运,成为当务之急。距其多公里,交通便利的重镇陈州,成为其连通东南富庶地区的门户所在,也成为一些失宠重臣的安置和待起用之地。

在这条古运河上,每个朝代,都有其不可遮掩的慷慨繁华,亦有忧思徘徊。曾经的世界,与如今一般,寻常的岁月里有清简的人情、平凡的物意。如“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闻名于世的范仲淹和其子范纯仁,也曾先后知陈州。就连《宋史》评价:“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的沈括,也于北宋仁宗嘉祐七年(年),从东海调到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任县令。

“昨日凭高向西望,满川烟树雨蒙蒙。”——张咏。回首千年,蔡水东去,闻浣女耕夫的喧哗;柳湖斜阳,留诗客词人的沉静。当年的繁华喧嚣已经随黄土掩去痕迹,只余下一片安详宁静的豫东平原。几只燕子贴着葱绿的麦垄飞快地掠过,到村落的地头又轻飘飘往高处飞起,留下一连串细碎的呢喃。偶尔残留的河堤畔芦草青葱,河滩上寂静无人来,春去秋来,油菜花、桃花落了一地。远方的树丛里有鸽子在咕咕咕地叫,那声音不紧不慢,时远时近。千年的兴亡更替,换来的只是河道上的几声鹧鸪啼。或许,这一刻,功名利禄来来往往,只觉都是今天的事。没有成败生死,没有功利营营,只有冷暖阴晴。

世运有盛衰,人生有祸福,千古江山,风流人物,俱成尘烟。可知,这条古老的河流上的波澜,已归寂静。所有来去,都是过往。那些跨越蔡河与“鸿沟”的生命状态,在这片文明的滥觞之地,或坚韧,或柔软,或封闭,或开阔——皆在孤独中完成自我,在开阔中寻找未来。

未完待续

淮阳古运河的命运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雷铁梁、倪莉

图:淮阳摄影家协会

编辑:秋微

ing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