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了更好地诠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作为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博物院推出的以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史为主题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特展于5月18日上午开幕。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览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文物约件(组),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独特气质。包括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

澎湃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特展,由南京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东、西、南、北、中等八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选取了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具有不同地域文化属性的文物约件(组),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独特气质。

由于疫情,此次展览从策划到布展的时间也十分紧迫。策展人陈刚告诉记者,“经过国家文物局对展览方案进行审定之后,南京博物院派出了策展团队去了8家合作单位调研、考察、筛选文物。在两周内完成了基本的清单整理,并在一周内对文物点校,并在一周内完成了布展。”

展厅现场

展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全面展示春秋到秦汉的历史面貌。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等四个单元,展示从纷争到统一的大背景下,英勇的华夏民族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强大创造力。其中,集结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不乏教科书级历史见证物,如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希望展览为社会变革中面临挑战的“多元和包容”带来启发和深思。

公元前前年是西方的“轴心时代”,在东方的中国则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大批“圣人”,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群星璀璨,人类思想迎来第一次大发展。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展示各时期的中国地图

这一时期,恰好对应中国称为“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风起云涌中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兼容并包;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多元文化基础上,中华文化从此前缓慢的融合来到了大融合,也因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大国纷争中,秦国崛起。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秦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在博采众长间用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弥合了不同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矛盾。“百代皆行秦政”的历史沿革中,更加包容、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汉朝于公元前年始,经过“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经过“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东、西两汉绵延年,奠定了多元一统汉民族的稳固基业,为华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序言中写道的,展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希望“融·合从春秋到秦汉”这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为主题的展览,在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为社会变革中面临复杂挑战的“多元和包容”带来启发和深思。

同时,陈刚告诉记者,“在策展上,为了强调各个单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所以四个单元都不会强调某一个或某一种文物,而是希望以文物组合的方式去呈现这一主题。”

群雄并起,华夏一统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渐解体,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大一统的秦汉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局面,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币同制,创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形式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大一统、多民族的形态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跪射武士俑、秦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进入展厅,左侧两尊兵马俑吸引了多数观众的眼球。这两尊秦代兵马俑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铠甲武士俑高厘米,跪射武士俑高厘米,前者“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后者束发并挽成偏斜的发髻,右膝着地,左膝弯曲下蹲,右手握弓,左手向右作扶持姿势。

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强盛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兵马俑坑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如同真人般排列整齐的步兵、骑兵、车兵陶佣,是秦人军事观和生死观的体现。透过这两件珍贵的铠甲武士佣和跪射武士俑,依然能够感受到秦军雄壮而威严的气势。

展览策展人陈刚告诉记者,“由于陶俑的珍贵和运输难,兵马俑很少外出,同时,它的组装很难,用了各种工具,整整组装了一天。”而从从陶俑面部特征看,有关中大汉,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族成员,这是统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展厅现场,“越王铜剑”和“吴王夫差剑”

在兵马俑展柜之后展柜内展示的是“越王铜剑”和“吴王夫差剑”。其中,吴王夫差剑剑刃锋利,花纹精美,篆铭刀法俊逸,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的工艺水平。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意为吴王夫差把剑当作自己最好的武器。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其在今河南、山东等

地的发现可能与诸侯会盟时吴王赠授有关。

而越王铜剑则是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藤店1号墓都有发现的,上海博物馆也有收藏。此次呈现的这把出土于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古城遗址的越王铜剑剑格及剑首错金刻鸟书铭文,其文字风格较湖北出土的铜剑简化了许多,是探究战国时期楚越关系的重要实物依据。

百家争鸣,重礼尊儒

风起云涌的时代思想文化激荡。随着私学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崛起,针对天人关系、君臣关系等问题,诸子百家各有主张,形成以孔子、老子、墨子等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的盛况,奠定了多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比较和实践,经过秦汉时期广泛而深刻的整合,在大规模文化吸收和融合的前提下,统一的华夏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纽带,形成重礼尊儒的思想文化传统,更具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展厅现场

在这一部分的展区中,最另人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